50岁以上应接种带状疱疹疫苗防“生蛇”
50岁以上人群需警惕“生蛇”威胁,带状疱疹疫苗成关键防线
一、带状疱疹:潜伏在体内的“隐形杀手”
带状疱疹,民间俗称“缠腰龙”“生蛇”,是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(VZV)引发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。该病毒与水痘同源,初次感染后潜伏于神经节,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(如年龄增长、慢性病、疲劳等),病毒会沿神经纤维扩散至皮肤,引发剧烈疼痛和水疱。数据显示,约1/3人群一生中会罹患带状疱疹,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,70岁以上患者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达65%。这种疼痛被形容为“灼烧”“电击”或“刀割”,部分患者甚至因疼痛产生抑郁、失眠等精神障碍。
二、疫苗:50岁后预防的“黄金盾牌”
带状疱疹疫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,抑制病毒再激活,从而降低感染风险。目前国内上市的疫苗分为两类:
重组带状疱疹疫苗
适用人群:50岁及以上成人
接种程序:两剂,间隔2个月,第二剂需在6个月内完成
保护效力:临床试验显示,对50岁以上人群的保护率超90%,免疫效力至少持续10年,20年仍有保护作用
安全性: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、红肿,全身反应如发热、乏力等,多在2-3天内缓解
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
适用人群:40岁及以上成人(部分国产疫苗)
接种程序:单剂
保护效力:随年龄增长下降,保护期约5年
禁忌人群:免疫缺陷者、孕妇、对疫苗成分过敏者
三、接种前必知:哪些人需谨慎?
尽管疫苗安全性较高,但以下人群需特别注意:
绝对禁忌
对疫苗成分(如明胶、新霉素)过敏者
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
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(如感冒、流感)
免疫抑制人群(如艾滋病患者、正在接受化疗者)
相对禁忌
慢性疾病患者(如糖尿病、冠心病):需在病情稳定期接种
近期使用抗病毒药物(如阿昔洛韦)者:需停药10天后接种
过敏体质者: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风险
四、接种后护理:细节决定效果
留观与护理
接种后需在医疗机构留观30分钟,观察是否出现过敏反应(如皮疹、呼吸困难)
24小时内避免注射部位沾水,防止感染
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,饮食清淡,忌辛辣、酒精
不良反应应对
局部疼痛:可冷敷缓解,避免抓挠
发热:体温≤38.5℃时多饮水、休息;>38.5℃需就医
严重过敏:立即就医,使用抗组胺药或肾上腺素
五、常见误区澄清
“得过带状疱疹就不用接种”
病毒可能长期潜伏,复发率约1%-6%,接种疫苗可降低复发风险。
“疫苗能治疗带状疱疹”
疫苗仅用于预防,对已发病者无效。治疗需使用抗病毒药物(如伐昔洛韦)及镇痛药。
“年轻人无需接种”
5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低,但免疫缺陷者(如HIV感染者)仍需评估接种必要性。
六、科学预防:疫苗+生活方式双管齐下
接种疫苗:50岁以上人群优先选择重组疫苗,按程序完成两剂接种。
增强免疫力:均衡饮食、规律作息、适度运动(如太极拳、八段锦)。
避免诱因:减少压力、预防感冒、控制慢性病(如糖尿病、高血压)。
早期识别:若出现单侧皮肤刺痛、红斑,需及时就医,72小时内抗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后遗神经痛风险。
带状疱疹的疼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,还可能引发长期并发症。对于50岁以上人群,接种疫苗是最经济、有效的预防手段。在接种前,务必咨询医生,评估健康状况;接种后,遵循护理指南,降低不良反应风险。同时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筑牢免疫防线。记住,预防永远优于治疗,别让“生蛇”成为晚年生活的阴影。